Author:
• Sunday, September 05th, 2010


如果只能留下一個作品,希望就是《流浪者之歌》。希望它在喧囂的時代裡,繼續帶給觀眾安慰與寧靜,像那穿過菩提葉隙,斜斜照射的陽光。

──林懷民

台上的帳幕掀起,金黃的「流水」從天而降,那由金黃色的稻穀匯集的「流水」,瀑布似地拍打著仃立在舞台一角,一位雙手合掌, 靜默不動的舞者(修道者)。

整個節目90分鐘,這位舞者看似是紋風不動, 任由那金黃色的「流水」流過他的身體,堆積在他的腳下。

這個不動的身體,這顆不動的心,是舞台的重心。在這身邊展現的是人世間的生老病死:第一批舞者持著手杖 ,傴僂緩步走在金黃色的「生命之河」, 在蒼桑, 深沈的「喬治亞民歌」伴隨下,緩步而行,台下的眼眶濕潤。


「在尼連禪河畔,我第一次感知到佛原是個凡人,也有過凡人的徬徨與掙扎。因為慈悲,才透過修為與苦思,為眾生指出救救贖的道路。我感到溫暖 ,感到佛陀的可親與可敬。」 —- 林懷民「菩提迦耶行吟」《流浪者之歌》編作緣起


看到臺上展示的生老病死,想及人們面對生老病死的苦難和掙扎,淚下。

欲超越生死,欲離苦得樂,台上,在不動的修道者身旁,出現了不同形式的修道者:苦行, 用樹枝鞭打身體的、 祈禱唱誦的、拜火的、跳著旋轉舞蹈……..看到在汲汲追求超越的人們。

有人在追求之中得到狂喜、有人寂靜、.有人在幾乎觸及那不動的修道者的時刻,一位異性趨近,擁抱,因而與那不動的心漸趨漸遠…..鼻子酸了,看到修道者的掙扎,看到自己。


「我與僧人並肩靜坐在菩提樹下,醒眼時,但見陽光由浮屠尖頂穿過樹隙直直落在額頭,我心中喜樂,感到從未有過的寧靜。」—- 林懷民「菩提迦耶行吟」


《流浪者之歌》編作緣起

當跳躍、狂喜、沉靜在臺上展現後, 當舞者們、編舞者謝幕後,當一直在舞臺靜止不動的舞者也引退的時候,一位舞者,以沉緩的,重覆的動作,用長耙將滿台的稻穀,耙成一個一個的圓。沉緩的動作,舞者如禪修者的沈靜,編舞者展示了他在菩提樹下品嘗到的寧靜。

在四處流浪尋覓,走遍世間的修道路後,最靜心的原來是日常的農家功夫。

林懷民在分享他創作這個舞作時說:「很宗教的東西,原來都在生活裏 !」

在今年雲門舞集到香港演出的兩個節目: 《花語》和《流浪者之歌》之間選擇了觀賞後者,因爲知道,會在臺上找到自己 。

身在繁囂的城市 ,心在林下水邊流浪, 因爲相信流浪者的雙足宛如鮮花.。

流浪去吧………


《流浪者之歌》片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Z8vAKCQrpA


流浪的音樂——「喬治亞民歌」

《流浪者之歌》的背景音樂是深沈渾厚的唱誦,很多人都以爲是聖歌或是來自印度的詩歌, 林懷民在《流浪者之歌》演出後與觀衆對話,回應台下提問時回答說,喬治亞共和國 (從蘇聯獨立的一個國家) 的民歌,結尾一位舞者在重覆犂稻穀時所播放的音樂是一首犂田民歌 。

可以想象喬治亞的人們專心犂田, 唱著如此空靈的民歌,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了.

林懷民又分享了尋找這個音樂的故事:


林懷民1994年編了《流浪者之歌》的舞蹈後, 已經預告秋季要演出了,但一直找不到他心目中的背景音樂。那年春季,友人贈送給林懷民一卷卡帶,這卷「喬治亞民歌」牽動林懷民的心。可惜卡帶品質粗糙,林懷民透過友人在俄國尋覓未果,最終在紐約的俄國舊書店中買到店裏所剩的最後一張唱片。

林懷民說,「喬治亞民歌」就像是爲《流浪者之歌》度身定作的音樂, 舞作和音樂感動了很多人。巡迴世界時,演出結束,後台總會出現掩面哭泣的喬治亞人,因為他們聽到音樂就想起故鄉。


在《流浪者之歌》首演之後,有一日林懷民在家中的唱片堆裏,赫然看到這張他尋遍各地的「喬治亞民歌」。原來他早就有了,只是從來沒有機會拿出來聽,「近在眼前的東西,卻要全球遍尋,才發現它的珍貴。」他說。


請聽「喬治亞民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G-c0dWZZfI&NR=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NpFDrXvyXQ&feature=player_embedded#!

 

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背景 摘自: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網頁

http://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Programme/tc/dance/000001b7.html

《流浪者之歌》由赫曼.赫塞根據佛傳故事改寫的同名小說出發,刻劃求道者虔誠渴慕的流浪生涯。三噸半的澄黃稻穀的舞台和喬治亞民歌,感動了無數觀眾,被譽為林懷民的「黃金之舞」。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四日,於台北首演,現已在全球巡演超過一百六十場。


「如是我聞。不旅行的人絕無快樂,羅希塔!活在人的社會,最善良的好人也會變成罪人…那麼,流浪去吧!


流浪者的雙足宛如鮮花,他的靈魂成長,修得正果;浪跡天涯的疲憊洗去他的罪惡。那麼,流浪去吧!


他的福份跟他一起作息,跟他一起站立,睡眠,如影隨身和他一起移動。那麼,還是流浪去吧!」——–大神梵天曉諭一個名叫羅希塔的青年,摘自《婆羅門書》


藝團簡介


林懷民 雲門舞集創辦人兼藝術總監


1947年出生於台灣嘉義。14歲開始發表小說,22歲出版《蟬》,是六、七○年代文壇矚目的作家。1973年,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帶動了台灣現代表演藝術的發展。他曾獲許多獎項和榮銜:包括世界十大傑出青年獎、紐約市政府文化局「終身成就獎」、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香港浸會大學等校的榮譽博士等。2005年,他獲《時代》雜誌選為「亞 洲英雄人物」。2006年,獲紐約約翰.洛克斐勒三世獎。2008年,獲頒「影響世界華人獎」以及法國文化部的騎士文藝特殊貢獻二級勳章。2009年,林懷民獲歐洲舞動國際舞蹈大獎頒贈「終身成就獎」。林懷民的舞作包括:行草三部曲《行草》、《行草 貳》、《狂草》,以及《聽河》、《花語》、《風.影》、《白》、《烟》、《竹夢》、《水月》、《家族合唱》、《流浪者之歌》、《九歌》、《我的鄉愁,我的 歌》、《紅樓夢》、《薪傳》、《白蛇傳》等八十餘齣。林懷民結集出版的文字創作包括:《蟬》、《說舞》、《擦肩而過》、《雲門舞集與我》、《跟雲門去流浪》,及譯作《摩訶婆羅達》。2000年開始,林懷民擔任「新舞臺.新舞風」藝術總監。









Category: 漣漪集Helen's Blog  | Tags: ,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3 Responses

  1. 1
    yclo 

    很想去看不過最後沒去,下次有機會一定要看。

  2. 2
    Angel Lin 

    看到你文章內的表演海報──那位任流黃金稻穀拍打的修行者──才記起我看過他的訪問哩!

    他叫王榮裕,母親是當時備受歧視的歌仔戲演員,父親關在監獄的日子,比與孩子見面的時間還多。王榮裕少年時曾經走入歧途成為流氓,後來怎樣成為電腦工程師?又怎樣轉型成為藝術家?……

    王榮裕本身患有氣喘,居然能忍受伴隨稻米掉落的大量塵埃、忍受稻穀「萬針穿過身體,萬蟲在體內蠕動」強烈的「殺傷力」,完成100多場演出。……

    他說:「生活是道場,或者應該說,人生無處不道場。不管是演出,或回到俗世的生活,面對生命每個階段,不同旅程帶來的考驗,都要勇敢的面對,視為突破和成長。」……

    詳見http://blog.udn.com/h28712623/3735064,
    或借/買一本《趁著年輕去流浪》(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35224)

  1. […] 流浪者的雙足 宛如鮮花——– 记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 7.08.2010 …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