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 Monday, April 18th, 2011

 

一行禪師聖嚴師父墨寶展 圖片來源:台灣聯合報

「墨觀–禪悅 一行禪師 聖嚴法師書法聯展 」四月八日於台灣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揭幕。展覽館會場入口處的牆壁上, 展示了多張一行禪師和聖嚴法師的合照, 展示了這兩位國際知名的禪師的法緣道情:1995年,一行禪師到訪當時聖嚴法師的道場—農禪寺,照片中聖嚴法師拉着一行禪師的手, 兩位禪師都是歡喜地笑着;1997年,聖嚴法師在美國紐約東初禪寺為新書「圓覺經講記」的英文版(Complete Enlightment)舉行發表會, 一行禪師親臨現場,照片攝下當時兩人見面時的微笑。最吸引觀者的一張照片,紀錄了1995年兩位禪師見面時互相伏地跪拜的剎那,兩人相惜相敬的道情在這一剎那的紀錄中展現無遺。

 

兩位對現代中西方佛教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禪師也將兩人的深厚道情宣諸於口:

1995年兩人在農禪寺的一場心靈對談的紀錄片段中,聖嚴法師說:「今天一行禪師來到農禪寺,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事,也是最感到榮幸的事。」

 

一行禪師則在聖嚴法師的自傳《雪中足跡》一書中的推介寫道:聖嚴法師是一位偉大的人生導師, 我對他的學養與智慧充滿信心,也欽佩他在東西方推廣佛教的貢獻。能夠身為他的友人, 我感到非常榮幸。

 

2011年四月七日晚上,八十五歲的一行禪師帶領三十多位梅村的出家眾再次踏上台灣展開弘法之旅, 一下機就直達法鼓山,聖嚴法師這次未能相迎,兩人的書法聯展成為兩位好友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而這次書法聯展不僅僅是兩位禪師的友情的延續,也成為他們的弟子的相知互持的法緣。

 

四月八日清晨,一行禪師在兩位侍者的陪同下,靜靜地參觀了法鼓山的圖書資訊館, 隨之到法鼓山園區大殿出席公開活動。在梅村僧團唱誦觀世音菩薩聖號後,禪師向五百多位出席者開示,以一貫的簡單精辟闡釋他所提倡的正念生活的藝術。

一行禪師說,入世佛教(Enaged Buddhism)的意義是指佛法可以24小時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而不只限於寺廟中。如走路時正念步行,步步安樂 ; 正念呼吸,感恩活著的生命奇蹟,或是在廚房煮食的時候,以佛法讓自己感受到正念的愉悅。當一個人以快樂幸福的心情為家人烹調一頓飯菜的時候,廚房就成為了她的禪堂。

禪師又透露,他在七日抵達法鼓山時,就向迎接他的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提出了建議:梅村與法鼓山合作組織年輕人佛法教育的工作。禪師微笑着說:「知道這個計划,聖嚴法師會很高興。」

 

開示後,禪師在果東法師的陪同下共同主持『墨觀–禪悅』書法聯展的揭幕儀式。一走進展覽館,一行禪師就專注地觀看聖嚴法師的書法。這次展覽展出了一行禪師的56幅墨寶與聖嚴法師未公開過的50幅默墨寶。一行禪師的作品以英文為主,書法作品筆法流暢,線條優美;聖嚴法師的書法簡潔朴實,兩人的作品或是並排,或是相對:聖嚴法師的「少講話」, 一行禪師的「Drink Your tea」,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文字,卻都是充滿禪意,充滿趣味,這次書法展是兩位禪師的禪的對話。

 

一行禪師看得專心,看得入神,有几幅作品吸引禪師的目光停留良久。禪師並在展覽現場揮毫寫下內涵着好友名字的四個中文字─『聖德端嚴』,贈予法鼓山。

 

一行禪師和聖嚴法師的書法聯展也成為了他們的弟子傳承兩人的道情的橋梁。在法鼓山精心安排的聚餐宴會,果東法師向梅村法師一一介紹了法鼓山的資深出家眾。而跟隨一行禪師出家五十多年的真空法師的發言令兩個道場的出家眾倍感親切。她說:「聖嚴法師是你們的父親,一行禪師是你們的叔叔。”

 

揭幕禮完結後,梅村的出家眾蹲在一幅聖嚴法師的大油畫前,唱著:「我已到了, 已到家了, 在此時在此地……」

 

除了公開交流,法鼓山和梅村的出家眾也珍惜這次難得的機緣。在禪師和僧團抵達前,香港梅村正念修習中心的主持法欽法師提早於四月六日抵達法鼓山進行准備工作,他當晚即受邀與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學生交談。學生們熱烈提出問題,包括梅村道場的作息安排、修習、以及男女出家眾的工作配置等 。

 

而在八日清晨,法鼓山的多名出家眾參加了梅村僧團的修習:在禪堂附近的溪邊打坐、禪行……

 

果東法師在致歡迎詞時表示,一行禪師與聖嚴法師在觀念、思想與作法上極為相似,他們均極重視教育及淨化人心。

 

而他們的弟子也有相似之處:很多年輕的,很多都是具有高學歷的;當兩位禪師的弟子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的不同之處也非常明顯:梅村的出家眾大多是西方人,越南籍的也大都在西方國家成長和受教育,表現較活潑,法鼓山的出家眾相對較含蓄,行為舉止較謹慎。

 

受中西不同文化薰陶的佛法的傳承者, 通過他們的老師鋪設的橋梁,在四月八日那天相聚。對於對方,他們的眼睛透露着好奇、探索和接納。這次梅村的僧團在法鼓山只是停留了一天一夜,梅村和法鼓山出家眾的交流就在這一天種下了種子。

 

2011年四月八日,身穿灰色袈裟的法鼓山僧侶和穿着啡色袈裟的梅村僧侶並肩走在法鼓山的畫面,成為了法故山一道清新亮麗的風景。

 

 

 

聖嚴法師

「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因著這樣一個單純的信念,聖嚴法師創辦了法鼓山。

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曾獲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的聖嚴法師,回顧其一生,其實充滿了顛沛流離,考驗與轉折。

法師自幼體弱多病,狼山出家後,歷經經懺、軍旅生涯,而後終能再度出家,不論閉關苦修、日本留學、美國弘法,或是開創法鼓山……,總是在無路中找出路,在艱辛中見悲願,在堅毅中見禪慧,生命對他而言,就是一場實踐佛法的歷程。……

(摘自法鼓山網頁 http://www.ddm.org.tw/ddm/master/main.aspx?cateid=227&contentid=653 )

 

 

 

一行禪師Ven. Thich Nhat Hanh)於一九二六年出生在越南,十六歲時出家,是臨濟禪師第四十二代的傳人。禪師畢生努力更新佛法及推動和平。

禪師壯年時期適逢越戰,他努力不懈地推動和平,用一枝筆對抗戰火,提倡非暴力和平運動。禪師發展出一套入世佛法(Engaged Buddhism),用以處理現世各種痛苦與問題。他創立了青年社會服務社(The School of Youth for Social Science),為貧苦階層服務。他創立「接現同修」(The Order of Interbeing),將佛法重新演繹,編寫了十四項正念修習(戒律),將之應用到戰爭生活境況中後來更將之廣泛地應用到社會層面上,尤其是社會服務這一範籌。……

(摘自香港梅村正念修習中心) http://pvfhk.org/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One Response

  1. […] 「墨觀‧禪悅」 書法聯展 : 一行禪師聖嚴法師墨寶續道情 […]

Leave a Reply